欢迎访问 宣传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文明网评

体育课应培育学生的“体适能”

时间: 作者: 来源: 

  一直以来,学生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近视率、龋齿率、超重率等健康数据堪忧,“小眼镜”“小胖墩”数量庞大。要改变这一现状,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据报道,北京市拟定小学阶段增加至每周5节体育课,初中阶段增加至每周4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增加至每周3节体育课,最大限度保证中小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及以上体育锻炼时间。

  但仅仅强调时间是不够的,还需改革现有体育中考模式,改革考试项目与评价标准,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避免学校出现“体质测试考什么,学校就练什么”的现象。何谓“体适能”?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897年由美国体育教育学家提出,是指人体有足够的体能和精力应付日常工作生活和突发状况而又不感到疲劳的能力。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将“体适能”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让青少年从小就学会构建“体适能”的知识体系,掌握促进健康的运动技能,养成经常运动锻炼的良好习惯。

  笔者认为,从中考“指挥棒”入手,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是必要之举。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没有捷径可走。而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就是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加强体育锻炼的根本价值。

  显然,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不是为了应付体育中考,而是要把运动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养成适合自己又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这不仅需要观念转变,更需要行动支撑。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开展体适能相关课程能力不足的窘境,加大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开发建立适合青少年体适能课程体系,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体育考试项目与评价标准,如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灵活配置丰富有趣的体测项目供学生进行选择,将体育考试成绩与日常评价结合起来,把分数细化到平时体测、体育课出勤率、一小时锻炼、体育技能、健康知识等内容的掌握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现有体育中考模式,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也是对当前体育教育的一种纠偏。体育教育中注入“体适能”理念,关乎孩子一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应该在各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广泛应用。

上一篇:抗击疫情 每一份爱心都值得珍视

下一篇:“零彩礼”出嫁彰显移风易俗之功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宣传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宣传法治网 xcfz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27327号-13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