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宣传法治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文明网评

“鸡娃”教育未必是一种真爱

时间: 作者: 来源: 

  “鸡娃”既是动词,是“激娃”之意;又是名词,意指被“虎妈”“狼爸”不停“打鸡血”而培养催生出来的孩子。“激娃”教育是从来就有的教育,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反衬自己家孩子的平凡、平庸甚至差劲,就是典型做法,意在让孩子知耻而后勇,进而不断上进。而“鸡娃”则是更全面地“激娃”,既用别人家孩子的例子来说事,又拿以后过上人上人的日子等远景激励孩子,还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家长在“鸡娃”路上也牺牲了休息与娱乐,当起“陪读爸爸”,甚至是“同桌妈妈”。

  家长以“鸡娃”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其实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情绪使然。他们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孩子,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多才多艺甚至学业不成,以后在社会上难以适应职场竞争。在这些家长看来,要避免所担心的情形日后在孩子身上出现,现在就要把所有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甚至要把教育焦虑传导给孩子,让孩子多多地上兴趣班、补习班,不停地拼搏。

  家长的焦虑情绪可以理解,然而,把孩子变成“鸡娃”,就是对孩子真的负责吗?是真的爱孩子吗?未必。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压力太大,孩子在上兴趣班、补习班过程中,容易丧失价值感、获得感、幸福感;压力太过强大,孩子会像一根长期紧绷着的橡皮筋,容易失去原有的弹性,同时产生焦虑、忧郁和力不从心,这种心绪有可能影响一辈子。刚柔相济、一张一弛,才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法则。给孩子不停“打鸡血”,让其不停拼搏,违背教育和成长的规律。

  无数事实说明,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通过“鸡娃”的极端方式培养出优秀后代的家长还是少之又少的。孩子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学得多、掌握得多,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并不一定。正如上述报道中一位老师所说,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是“教人成材”,而是“教人成人”,以培养人格健全为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拥有日后应对步入社会面对种种挑战的能力。的确,“鸡血”可以打一阵子,但不可能打一辈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坚定意志和奋斗耐力,才是给他们创造陪伴终身的财富。

上一篇:善和正义不能靠网络暴力实现

下一篇:“三下乡”要常创新常下乡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宣传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宣传法治网 xcfz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27327号-13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